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是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,村医作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“健康守门人”,其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健康福祉。近年来,旌德县卫健委通过创新实施"特岗村医"计划、完善培养机制、强化政策保障等系列措施,结合自身实际,筑牢网底、强化管理,构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才新高地,激发基层源动力。
精准施策,创新村医招募机制。针对村医队伍老龄化严重、人才断层的问题,旌德县卫健委联合人社、财政等部门共同出台《旌德县乡村医生特岗计划实施方案》,打破传统村医聘用模式,建立充满活力的新型用人机制。创新招募方式。从2023年起,每年设定5名“村医特岗”,与省内医学院校合作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,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学费减免和生活补贴,毕业后通过专项考试进入特岗村医队伍。2023年以来,全县共招募特岗村医10名,其中村医执业(助理)医师占比达42.26%。多元化的准入机制,既保证了人才质量,又兼顾了实际情况,队伍结构明显优化。提高待遇保障。对全县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给予基本药物“零差率”销售经费补助,每年为33名在岗村医缴纳养老保险费23万元,为各村卫生室每年缴纳医疗机构责任保险10.8万元。“村医特岗”人员每月1780元的基础工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,基本工资达到全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水平,财政每月为他们足额缴纳"五险一金",解决了村医的后顾之忧。
强化培养,提升村医服务能力。招募只是第一步,如何让村医“能看病、看好病”才是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的关键。旌德县卫健委构建了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村医培养体系,着力提升村医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。开展分层培训。制定《村医队伍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》,三年来,“万医轮训”共培训村医205人次,开展村医中医中药、针刺、艾灸、刮痧等适宜技术培训190余人次,共落实培训经费42万余元;多次开展“智医助理”项目集中培训会、现场培训会、视频培训会,培训效果显著。实施带教传承。在医联体、医共体内形成高中级人才和县医院专家帮、扶、传、带模式。近三年来县级医疗机构共派驻18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中高级职称医师到镇村帮扶带教,每月至少下乡指导2次,培养了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村医6名,100%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服务。通过临床带教、病例讨论、技术示范等方式,手把手提升村医的实践能力。
完善机制,保障村医职业发展。要让村医队伍稳定发展,必须建立长效机制,解决他们的职业发展困惑。旌德县卫健委从管理考核、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,为村医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。实施“县管乡聘村用”制度。将村医纳入县域医疗卫生人员统筹管理,由镇卫生院与村医签订劳动合同,建立劳动关系,使村医身份由“个体户”转变为“单位人”,享受与镇卫生院职工同等的培训、考核、晋升待遇。这一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了村医的职业归属问题。完善退出与补充机制。对达到退休年龄或因健康原因不能胜任工作的村医,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,享受养老保险待遇。同时建立村医后备人才库,及时补充新鲜血液,确保村医队伍新老交替平稳过渡。2024年,旌德县共办理村医退休7人,新补充9人,实现了队伍的动态平衡。
成效显著,基层强医全面进阶。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,旌德县村医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,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。队伍结构明显优化。截至目前,全县在岗村医平均年龄从2018年的57岁下降到42岁,大专以上学历占比28%从提升到53%,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者占比从23.2%增加到42.26%,队伍年轻化、专业化水平大幅提高。服务能力显著增强。村卫生室2024年门诊量同比增长10.75%,农村居民常见病、多发病在村一级解决的比例明显提高。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管理率达到省定标准,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质量逐年提升,特别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后,村医与村民建立了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,健康管理的连续性、综合性显著增强。